##EasyReadMore##

3.31.2010

行為主義和行為

行為主義(behaviorism)討論的行為是什麼樣的行為?

Jaegwon Kim寫的Philosophy of Mind裡,區分出了四種行為:
  1. 生理上的行為(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responses):
    例如流汗、心臟跳動、膝跳反射這一類,而且自己沒辦法控制。
  2. 身體動作(Bodily movements):
    例如轉轉眼珠、舔自己的手肘、抖腳或扭屁股。
  3. 牽涉到身體動作的行為(Actions which involve bodily motions):
    有意圖地用身體動作達到某個目的,例如揮手跟朋友打招呼、比中指問候別人的祖宗十八代。
  4. 沒牽涉到身體動作的行為(Actions which do not directly involve bodily motion):
    例如想著明天午餐吃什麼、心算一加一等於幾、因為玩象棋十場九輸所以決定找技術很爛的學妹對局以消心頭之憤。
而行為主義要討論的是前兩種行為,因為後兩種行為都牽涉到了那個有心靈的東西的意圖,而意圖是沒辦法被客觀地觀察到的。

題外話:
侯維之一直很不爽有人講「做出X的動作」這樣的句子;我國三的英文老師也曾抱怨過新聞主播喜歡說「消防隊員做出救火的動作」。

我想他們的批評多少和第二種和第三種行為的差別有關;身體動作只是把身體擺出特定的姿勢,而行為則和目的有關。消防隊員救火的時候,不僅僅只是擺出穩住重心、手握噴水管的姿勢,只是擺姿勢的話隔壁的三歲小妹妹就會了,連拿個東西假裝是噴水管都免了;消防隊員救火的時候是有意圖地要藉著噴水來控制火勢的。

在動作和行為的區分下,說「消防隊員做出救火的動作」意思好像是消防隊員在玩辦家家酒一樣;此外,說不定有人洗澡的時候也會做出類似救火的動作,那麼說「消防隊員做出救火的動作」時,那個消防隊員到底在救火還是在洗澡啊?

相關文章:
行為主義、人際語言與天擇 - 哲學哲學雞蛋糕
Kim對行為主義的批評 - 啊啊哲學

3.22.2010

語用(pragmatic)

如果哲學家只考慮語言的形式(有效性)和語意(和健全性有關),那麼哲學家們大概早就因溝通不良而被大眾排擠了,要是他們還沒死於惹惱別人而被追殺的話:
「欸簍雷,我剛剛跟小隨告白,結果她跟我說,『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我就當你女朋友。』我沒希望了啦嗚哇啊啊啊!」
「白痴啊,你沒辦法從這句話推論出小隨永遠也不當你女朋友,這是無效推論。」*1
「不好意思,請問哪裡有加油站?」
「噢,經過郵局一直走走走,右手邊左轉,再右手邊左轉,右手邊左轉那間就是了。」
二十分鐘後,不時瞄向油箱的無辜駕駛人終於找到傳說中的加油站,五年前就廢棄的。
拄著拐杖的阿公搖搖簍雷的肩膀,問,「請問物理上你可不可能把尊臀往右移十公分?」
簍雷心讚:他問物理上的可能欸,還挺有哲學素養的嘛!觀察了他座位右邊十公分處的一片空曠,「這是物理上可能的。」
十秒後護父心切的婦人終於忍不住了,一掌從簍雷頭上巴下去:「死猴囡仔,叫你往右移空出位子來啦!」
除了形式(form)和語意(semantic)另一個在語言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語用(pragmatic)。我們沒辦法從字面上看出語用,而是要從對話的情境裡或溝通雙方共同的背景知識推敲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那句話還意味著什麼別的東西。我猜許多溝通不良的例子都是因為沒把語用搞清楚,而且可能會讓別人覺得不夠體貼或者讓自己鬧出笑話,像是美國影集The Big Bang Theory裡的Sheldon Cooper(第一季第二集的這個,哈哈哈)。

在第一個例子裡,當有人說「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我就當你女朋友」,她的意思不是字面上的:
如果太陽從西邊出來,我就當你女朋友;但不承諾太陽從別的方位升上來時會不會當你女朋友。
根據日常經驗,大部分的人不會把自己的話講得那麼精準,用邏輯直接翻譯那句話不會是個好主意,事實上小隨講的大概是這個:
只有在太陽從西邊升上來的時候我才會當你女朋友,但太陽根本不會從西邊升起來,所以你永遠也沒機會科科。
此外來向我們哭訴告白被打槍的傢伙通常是要抒發自己的挫敗還是其他什麼東西,而不是來報告自己的推論結果。

第二個例子裡,如果有駕駛人問哪裡有加油站時,我們會推測他的油箱快見底了,然後告訴他離這裡最近的、可以讓他的車加油的加油站。

第三個例子裡,我們預設其他人不會無緣無故問很簡單的問題、或者講出跟他的目的完全無關的話。當老杯杯問簍雷可不可能移開屁股,我們會猜他真正的意思是:我知道你移開屁股是件很容易的事,麻煩讓位子出來好嗎。


*1: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話同情地理解成「又不是被拒絕一次就沒機會了,再接再厲啊」,不過這裡我想討論的不是這種解釋。

3.14.2010

心物隨附性

這學期的心哲課本提到兩種心物隨附性(Mind-Body supervenience):

心物隨附性Ⅰ:
心靈隨附於物質,若且唯若,物理性質相同的任何東西,他們的心靈性質都會相同。(這不蘊含,如果任何東西的心靈性質相同,那麼他們會有一樣的物理性質)

(例如,長得一模一樣的雙胞胎小隨和阿便目前都擁有同樣的物理性質:被《銀河便車指南》用同樣的角度和力道砸到鼻尖,那麼他們鼻尖上疼痛的感覺會一樣。)
心物隨附性Ⅱ:
心靈隨附於物質,若且唯若,如果某個東西有某個心靈性質M,那麼這個東西會擁有某個物理性質P,而且任何有P性質的東西都會有M性質。

(例如,小隨感覺到鼻尖上的疼痛,那麼表示小隨擁有(在這個例子裡是)被《銀河便車指南》用特定的角度和力道砸到鼻尖的物理性質,而且任何人被那本書用相同的方式對待的話他也會感覺到鼻尖上的疼痛。)
好吧,除了Ⅱ蘊含Ⅰ以外這兩個到底該死地有什麼不一樣?

心物隨附性Ⅰ不保證心靈和物質(例如大腦)有關係。考慮隨便兩坨不佔空間也不由物質組成的心靈,因為他們完全沒有任何物理性質,所以他們的物理性質一樣,那麼我們可以從心物隨附性Ⅰ推論出這兩坨東西的心靈性質完全一樣。此外,如果馬格西亞星球上的十億個心靈都沒有任何物理性質,那麼這一大堆壓不死人的心靈都擁有一模一樣的心靈狀態(所以嚴格來說馬格西亞星球上非物質的心靈只有一種),真是見鬼了!

而心物隨附性Ⅱ保證擁有心靈性質的東西都會有相應的物理性質,因此它蘊含我們的心靈性質是被我們的物理性質決定的。

相關文章:
感質與隨附性原則 - 哲學哲學雞蛋糕

PS.他們完全沒有任何物理性質,所以他們的物理性質一樣。真的可以這樣講嗎囧?

哲學家褓姆

您家的小寶貝到了十萬個為什麼的時期了嗎?「把拔叫我不要吃太多糖糖,可是他還不是在吃很多糖糖!」「為什麼老師要我們用『快樂』造句的時候,我不可以寫『我用字典查快樂的意思。』?」您是否在她(他)用稚嫩的童音詢問時,除了「矮遊聽媽咪爹地的話就對了,我們都是為妳(你)好啊」這種扼殺小朋友想像力的話以外想不出其它回答?

沒問題,哲學家褓姆助您一臂之力!而就算哲學家褓姆一時之間沒有好答案,她(他)也會誠實地說不知道,然後認真地跟您的小寶貝進行探索真理之旅;小朋友在和褓姆一起進行開發大腦的思想激盪前,還可以享受考倒一個大人的成就感!

如果您是有信仰的家庭,不希望寶貝受褓姆影響成為無神論者,沒問題,我們推薦您非物理論者褓姆,例如唯心論者、心物二元論者、事件二元論者或性質二元論者。

此外,當別人問起您家小寶貝的褓姆是做什麼的,您可以爽快地吐出「哲學家」然後欣賞對方有趣的表情。心動不如馬上行動,請撥0800-981981,林北閒閒-坐膨椅坐膨椅。謝謝。

3.12.2010

所有的東西都是X能推出有些東西是X

今天邏輯課時老師說,
所有的X都是Y推不出有些X是Y
所有的東西都是X可以推出有些東西是X。
之所以會有這種差別是因為,我們目前學的邏輯系統有個公理是:
「所有的東西」這個集合不能是空集合。
因此所有的東西都是X可以推出有些東西是X。但公理沒規定X不能是空集合,所以X仍可能是空集合,因此所有的X都是Y推不出有些X是Y。

3.11.2010

媽祖的起源和發展

宗教哲學,我這組要報告媽祖信仰,我負責找媽祖信仰的起源和發展。以下是資料草稿。

在史地系時聽到的某個中研院女院士的演講:
林默娘是宋朝初福建莆田大戶人家的女兒,但還沒嫁就死翹翹了。當時的習俗是女子的神主牌不能供在自己家,要放在夫家供奉,如果還沒嫁就只能當沒人拜的孤魂野鬼。林默娘的家人捨不得她就蓋了一間姑娘廟專門放還沒嫁就翹辮子的女生的牌位。因為這間廟很靈驗就漸漸成了媽祖信仰。
陳元煦<莆田人普遍信仰媽祖的原因——兼談「娘媽」名稱的由來和演變>,《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灣宗教學會,民92,頁259-266:
信媽祖的原因:
  1. 經濟:莆田對外貿易發達,常常要出海經商,而據說海神中以媽祖最靈,所以大家都拜她。
  2. 莆田文化發達,也出了一些知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們覺得媽祖一生的事蹟很感人,做了許多作品稱讚她,還有莆籍名相陳俊卿獻地建白湖順濟廟,在這些人推動下媽祖信仰在莆田發展的很快。
  3. 朝廷屢封媽祖。因為朝廷有些政治或經濟上的計畫都需要有人出海,所以褒封媽祖提供那些去送死冒險的傢伙心靈上的支柱。
  4. 信仰的傳承性:有點像「這是我阿公嚥氣前留下來的菸屁股不可以丟不可以丟不可以丟要當傳家寶啊啊啊啊啊」那樣的情況。
名稱的由來和演變:
莆田有個風俗是女生出嫁的時候要帶一尊草紮的新娘媽。風俗的由來是,相傳古時候莆田有一個姓張的老婦人撿了一個女棄嬰回來養取名叫金蘭,但金蘭還沒長大婦人就死了;後來金蘭出嫁時把象徵養母的草紮新娘媽帶到夫家供奉。

另外,莆田民間對婦女的親暱稱呼是叫她名字的最後一個字,而對長輩婦女的敬稱則是在最後一個字(或她娘家住址的地名)再加上「媽」。所以林默娘被叫做「娘媽」或「湄洲媽」。

至於「娘媽」怎麼變成「媽祖」的,好像有很多說法,例如祖比媽地位更高,或是「媽祖」是「娘媽之祖」的簡稱,另外蔣錐錟的<「媽祖」名稱的由來>中提到名稱改變可能是因為近年台灣的各廟要爭誰是最早從湄洲分靈的媽祖而起的。本文作者猜測「媽祖」是「娘媽祖廟」的簡稱,且時間不是台灣近年而是更早之前。
蔡相煇<白塘李氏與媽祖信仰的奠立>,《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3-55:
莆田地方的人普遍都信媽祖,文獻記載第一座有供奉媽祖的廟是莆田的聖墩祖廟,由李富的父母在李富一兩歲時(1086年)用他的名義捐錢捐地蓋的。

李振是李富的堂弟,宋徽宗的時候路允迪出使到高麗,李振是使節團之一,有次在海上差點遇難,向媽祖祈禱才得救,回國後(1122年)李振建議路允迪奏請朝廷賜媽祖「順濟」廟額,媽祖信仰於是從民間私祀變成公開信仰。

1127年,金兵南侵,李富召募義兵抗敵,有次差點遇到海難還好媽祖救了他,回鄉以後在白塘莆田溪的浮嶼蓋了只供奉媽祖的廟。

1150年,李富重建了聖墩祖廟,而且把本來在放在右邊的媽祖神像移到中間,從陪祀神升格成主神,本來的主神被擠下去成陪祀神(要說明李富有什麼好理由重排位階好麻煩噢,報告的時候如果有人問我再講)。

之後白塘李氏家族的人一直信奉媽祖,李清淑在1299年還幫聖墩祖廟新蓋了蕃氂殿,但這次改建後就找不到關於這間廟的紀錄了,也不曉得這間廟現在還在不在、廟址在哪裡。
張珣<從媽祖的救難敘述看媽祖信仰的變遷>,《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頁169-192
民間傳說或史料記載或其他雜七雜八不管是不是真有其事的紀錄上,除了把你從海裡撈起來媽祖在台灣的業務範圍還有哪些勒:
  1. 抵擋原住民進攻
  2. 幫助擊潰來打台灣的軍隊,或在交戰中保護我方軍隊
  3. 趕走盜賊
  4. 除蟲害
  5. 解旱災
  6. 治洪水
  7. 驅除瘟疫
  8. 提醒大家有最近有難(地震)要注意
  9. 反核運動
嗯,媽祖真可愛。

報告裡可能會用的梗,用多少取決於當時的不要臉程度:
  • 媽祖保佑我不會把這段報告講成歷史課。
  • 例如對師母的敬稱就會是幸媽,不過不曉得這樣叫她會不會被打。
  • 信徒把因為參加媽祖進香所以沒被地震壓死歸功到媽祖身上實在有點扯,畢竟,我們不會因為乖乖來上宗教哲學的時候地震把宿舍弄倒了,然後大家就來拜謝鄭凱元大神啊。
  • 我報告完了,希望這學期宗哲大家都會啪私,阿媽(雙手合十)。
文末偷婊人:
有人用「紅樓夢心得報告的文章」搜尋到我家,如果他是想不勞而獲的死小孩,那麼吃大便@Q@!

3.10.2010

Forbes和自我呈現

Saul提供了區分語意和語用的方式說明簡單語句的等值替換失敗,Forbes也寫了一篇文章提供自己的解決方式,並且在文末批評Saul的方法。

Forbes對於直接脈絡的等值替換失敗提供了和 Frege 類似的解決方法,並聲稱它能比Saul提供的方法做得更好,因為這個方法可以解決簡單語句和間接脈絡下的等值替換失敗。先考慮簡單語句的情況:
(1)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Superman走出來。
(2)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Clark Kent走出來。
Forbes說,這兩個語句要表達的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完整的解釋應該長成這樣:
(3)如此穿著的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如此穿著的Superman走出來。
(4)如此穿著的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如此穿著的Clark Kent走出來。
「如此」的指涉物會隨著它後面的詞改變,(3)裡的第一個「如此」指的是Clark Kent,第二個「如此」指的是Superman;而(4)的第二個「如此」指的是Clark Kent,和(3)的第二個「如此」意思不一樣,所以這裡的「Superman」和「Clark Kent」不能等值替換。

讓我們看看間接脈絡下的例子:
(5)Lois相信Superman會飛。
(6)Lois相信Clark Kent會飛。
完整的解釋會是這樣:
(7)Lois相信Superman會飛,以這樣的表達方式。
(8)Lois相信Clark Kent會飛,以這樣的表達方式。
「以這樣的表達方式」意思是Lois會用特定的文字組合表達她的信念。(7)的「這樣」指的是「Superman會飛」這個文字組合;而在(8)裡的「這樣」指涉到另一個文字組合:「Clark Kent會飛」。因為兩句的「這樣」意思不一樣,所以不能等值替換。

然後Forbes批評Saul的方法:

依照Saul的說法,下列這組語句會有一樣的語意。
(9)Lois相信Superman就是Superman。
(10)Lois相信Clark Kent就是Superman,雖然她不會說自己有這個信念。
僅僅藉著加上「雖然她不會說自己有這個信念」就能讓我們知道「Lois不相信Clark Kent就是
Superman」的語用嗎?

依照Saul的說法,下列這組語句也會有一樣的語意。
(11)Oedipus想和Jocasta結婚。
(12)Oedipus想和他媽媽結婚,雖然他不會這樣講。
可是「Jocasta」是專有名詞,「Oedipus的媽媽」是確定描述詞;前者在任何可能世界都會指涉到同一個人,後者則可能會指涉到不同的人,語意不一樣怎麼能等值替換勒?

我的意見:
Saul在她的文章最後建議,要嘛簡單語句跟間接脈絡用不同的方式解決,但是要說明為什麼非得用不同方式解決不可;要嘛兩種脈絡都用語用和語意的區分來解決,但要說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符合直覺。現在我試試看第二個方法。

Lois相信Clark Kent就是Superman,雖然她不會說自己有這個信念,根據羅素的確定描述詞理論,用到間接脈絡的語句至少有兩種解釋:
(ws)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是Clark Kent,而且Lois相信這個人就是Superman。雖然Lois不會說自己有這個信念。
(ns)Lois相信: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Clark Kent,而且他就是Superman。雖然Lois不會說自己有這個信念。
在第一種解釋下,Lois的信念僅僅是「某個特定的人就是Superman」,她的信念不包括那個特定的人到底是誰,再加上Lois不會說她相信Clark Kent就是Superman,(ws)的語用蘊含似乎是Lois不相信Clark Kent就是Superman。

在第二種解釋下,Lois明明相信Clark Kent就是Superman,但是打死也不肯說,這裡的語用蘊含是,Lois活脫脫是個傲嬌。

我猜我們通常會把間接脈絡的語句解釋成第二個,但Saul的解決方式似乎只能用在第一個解釋。說明為什麼不符直覺這條路我目前還想不到要怎麼走,但Predelli的質疑似乎可以另闢蹊徑,說明簡單語句跟間接脈絡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方式解決,這部份下集待續。

Forbes的第二個批評,我猜Saul可以說,既然「Jocasta」和「Oedipus的媽媽」語意不一樣,那不要等值替換就好了啊。(嘛,是Forbes的第二個批評太蠢,還是我太笨所以讀錯了Forbes的意思,或者我們兩個都很正常只是語言哲學太困難了?)

相關文章:
Forbes, G. (1997), "How Much Substitutivity?," Analysis, 57, 109-113.

3.07.2010

Saul和語意及語用

Saul主張,我們會覺得簡單語句下的等值替換失敗是因為語用(pragmatic),而非語意(semantic)。語意是指語句表達了什麼,語用是指這個語句要用來幹嘛。
(1)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Superman走出來。
(2)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Clark Kent走出來。
(1)和(2)都描述了同一件事情:某個特定的人走進了電話亭,然後這個人走出了電話亭,所以他們的語意都是一樣的;然而在語用上,(1)可以用來告訴別人,這個人進電話亭後換了衣服才出來,(2)則可以用來告訴別人這個人進電話亭前後沒有太大變化。

為了消除大家對這個解決方法的疑慮,Saul提供了另一個語句:
(3) Clark Kent走進電話亭,然後Clark Kent走出來,但他出來後沒有人認得出他是Clark Kent。
Saul說,看,在(2)加上「但他出來後沒有人認得出他是Clark Kent」後得到的(3),語意上蘊含了Clark Kent換了衣服才出來,因此意思幾乎和(1)一模一樣。所以問題果然是出在語用上。

語用的說明在簡單語句似乎可行,那麼讓我們看看它在間接脈絡下的表現如何(能用一個方法解決兩件事總是比較厲害嘛):
(4) Lois 相信Superman會飛。
(5) Lois 相信Clark Kent會飛,雖然Lois不會說她有這個信念。
我們大概不會說(4)和(5)有相同的語意,這樣似乎會違反我們的直覺,畢竟,Lois 根本不相信Clark Kent會飛啊。所以Saul最後建議,要嘛簡單語句跟間接脈絡用不同的方式解決,但是要說明為什麼非得用不同方式解決不可;要嘛兩種脈絡都用語用和語意的區分來解決,但要說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符合直覺。

我覺得Saul區分語用和語意是個很棒的方法,之後我會試著討論它在間接脈絡遇到的困難。此外Forbes對它提出了一些批評,不過我覺得那些批評問題不大。

相關文章:
語用和語意 - Thinking
簡單語句的等同替換失敗 - Thinking(你可以在這篇文章裡看到Saul對其他可能的解決方式的批評)
Saul, J. (1997), "Substitution and Simple Sentences," Analysis, 57, 102-108.

3.05.2010

所有的X都是Y推不出有些X是Y

今天邏輯課老師介紹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畫文式圖(Venn diagram)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論證是無效的:
前提:所有的X都是Y。
結論:有些X是Y。
前提的意思是,如果有個東西是X,那麼它會是Y;而結論的意思是,有些東西既是X也是Y。

當X不存在的時候(例如,X代表武則天的鬍子),會出現前提為真(因為條件句前件為假)而結論為假(因為X不存在,所以沒有東西可以既是X也是Y)的結果,所以這是個無效推論。

後續發展:所有的東西都是X可以推出有些東西是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