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地系時聽到的某個中研院女院士的演講:
林默娘是宋朝初福建莆田大戶人家的女兒,但還沒嫁就死翹翹了。當時的習俗是女子的神主牌不能供在自己家,要放在夫家供奉,如果還沒嫁就只能當沒人拜的孤魂野鬼。林默娘的家人捨不得她就蓋了一間姑娘廟專門放還沒嫁就翹辮子的女生的牌位。因為這間廟很靈驗就漸漸成了媽祖信仰。陳元煦<莆田人普遍信仰媽祖的原因——兼談「娘媽」名稱的由來和演變>,《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台灣宗教學會,民92,頁259-266:
信媽祖的原因:蔡相煇<白塘李氏與媽祖信仰的奠立>,《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43-55:
名稱的由來和演變:
- 經濟:莆田對外貿易發達,常常要出海經商,而據說海神中以媽祖最靈,所以大家都拜她。
- 莆田文化發達,也出了一些知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他們覺得媽祖一生的事蹟很感人,做了許多作品稱讚她,還有莆籍名相陳俊卿獻地建白湖順濟廟,在這些人推動下媽祖信仰在莆田發展的很快。
- 朝廷屢封媽祖。因為朝廷有些政治或經濟上的計畫都需要有人出海,所以褒封媽祖提供那些去
送死冒險的傢伙心靈上的支柱。- 信仰的傳承性:有點像「這是我阿公嚥氣前留下來的菸屁股不可以丟不可以丟不可以丟要當傳家寶啊啊啊啊啊」那樣的情況。
莆田有個風俗是女生出嫁的時候要帶一尊草紮的新娘媽。風俗的由來是,相傳古時候莆田有一個姓張的老婦人撿了一個女棄嬰回來養取名叫金蘭,但金蘭還沒長大婦人就死了;後來金蘭出嫁時把象徵養母的草紮新娘媽帶到夫家供奉。
另外,莆田民間對婦女的親暱稱呼是叫她名字的最後一個字,而對長輩婦女的敬稱則是在最後一個字(或她娘家住址的地名)再加上「媽」。所以林默娘被叫做「娘媽」或「湄洲媽」。
至於「娘媽」怎麼變成「媽祖」的,好像有很多說法,例如祖比媽地位更高,或是「媽祖」是「娘媽之祖」的簡稱,另外蔣錐錟的<「媽祖」名稱的由來>中提到名稱改變可能是因為近年台灣的各廟要爭誰是最早從湄洲分靈的媽祖而起的。本文作者猜測「媽祖」是「娘媽祖廟」的簡稱,且時間不是台灣近年而是更早之前。
莆田地方的人普遍都信媽祖,文獻記載第一座有供奉媽祖的廟是莆田的聖墩祖廟,由李富的父母在李富一兩歲時(1086年)用他的名義捐錢捐地蓋的。張珣<從媽祖的救難敘述看媽祖信仰的變遷>,《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頁169-192
李振是李富的堂弟,宋徽宗的時候路允迪出使到高麗,李振是使節團之一,有次在海上差點遇難,向媽祖祈禱才得救,回國後(1122年)李振建議路允迪奏請朝廷賜媽祖「順濟」廟額,媽祖信仰於是從民間私祀變成公開信仰。
1127年,金兵南侵,李富召募義兵抗敵,有次差點遇到海難還好媽祖救了他,回鄉以後在白塘莆田溪的浮嶼蓋了只供奉媽祖的廟。
1150年,李富重建了聖墩祖廟,而且把本來在放在右邊的媽祖神像移到中間,從陪祀神升格成主神,本來的主神被擠下去成陪祀神(要說明李富有什麼好理由重排位階好麻煩噢,報告的時候如果有人問我再講)。
之後白塘李氏家族的人一直信奉媽祖,李清淑在1299年還幫聖墩祖廟新蓋了蕃氂殿,但這次改建後就找不到關於這間廟的紀錄了,也不曉得這間廟現在還在不在、廟址在哪裡。
民間傳說或史料記載或其他雜七雜八不管是不是真有其事的紀錄上,除了把你從海裡撈起來媽祖在台灣的業務範圍還有哪些勒:嗯,媽祖真可愛。
- 抵擋原住民進攻
- 幫助擊潰來打台灣的軍隊,或在交戰中保護我方軍隊
- 趕走盜賊
- 除蟲害
- 解旱災
- 治洪水
- 驅除瘟疫
- 提醒大家有最近有難(地震)要注意
- 反核運動
報告裡可能會用的梗,用多少取決於當時的不要臉程度:
- 媽祖保佑我不會把這段報告講成歷史課。
- 例如對師母的敬稱就會是幸媽,不過不曉得這樣叫她會不會被打。
- 信徒把因為參加媽祖進香所以沒被地震壓死歸功到媽祖身上實在有點扯,畢竟,我們不會因為乖乖來上宗教哲學的時候地震把宿舍弄倒了,然後大家就來拜謝鄭凱元大神啊。
- 我報告完了,希望這學期宗哲大家都會啪私,阿媽(雙手合十)。
有人用「紅樓夢心得報告的文章」搜尋到我家,如果他是想不勞而獲的死小孩,那麼吃大便@Q@!
嗯,我沒在這個部落格看到 紅樓夢心得報告的文章 ,害我小小失意了一下。(想想看,我們系有人看紅樓夢耶!)
ReplyDelete我一年級修過紅樓夢,有老師告訴我們作者寫作的筆法和書裡可能缺失的內容挺有趣的,不過一學期的課沒辦法讀完它。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