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12.25.2009

心靈、他心懷疑論

安萍:嘔,台啤好苦好難喝。
阿尿:你很遜欸,明明就很好喝。
安萍:吃大便啦,你舌頭有病嗎!
在哲學裡談心靈(mind),絕對不是指人格發展、待人處事的態度,或因為溫馨的小故事觸發心中那個奇異的點而讓我們覺得聖靈充滿的那種東西。說一個東西有心靈,意思是說,這個東西可以感覺到感官經驗、會產生心理狀態,例如,安萍看到艾倫瑞克曼飾演的史萊哲林性感之神後,心裡產生想把他的劇照通通按右鍵然後把他推倒的欲望。

我們有時會聽到白爛連續劇裡出現這樣的對白:「啊,我多麼希望能夠替你承受(心理或生理的)這樣的痛!」不過正常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我們沒辦法替別人承受他的感官經驗或心理狀態,我們也沒辦法體驗到別人的感官經驗或心理狀態。

於是有些好奇的人就發問了:我只能知道自己的感官經驗或心理狀態是怎麼回事,而沒辦法知道別人的,那麼當我和別人一起喝同一瓶台灣啤酒但對它的味道做出不同評價的時候,會不會是因為,事實上我們嚐到的味道不一樣呢?有沒有可能是我喝到的味道是苦的,別人喝到的是甜的?既然這種可能性存在,我根本就不知道別人的心靈和我的心靈是不是一樣的。(這是比較溫和版的他心懷疑論)

但有些好奇的人走得更遠:有沒有可能其他人都沒有感官經驗,也不會產生心理狀態?從我和其他人的互動、其他人和其他人的互動裡看起來,其他人好像也有心靈,但有沒有可能其他人事實上沒有心靈,只是他們表現的好像有心靈罷了?既然這種可能性存在,我根本就不知道別人是不是真的有心靈。

12.24.2009

單稱詞和述詞

單稱詞(singular term):

在特定情況下只會指涉到一個特定的東西的名詞,就叫單稱詞*1。通常來說,我們會同意下列這些詞都是單稱詞:

我們提到「牛頓」,我們說的就是那個提出三大運動定律的傢伙,而不是其他人,「白宮」只會指涉到美國的那棟白色建築物;還有「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就只會指涉到馬囧,不會再指涉到別的人;或者你指著玻璃櫥窗裡的阿爾馮斯1:1模型跟老闆說「我要買這個模型!」時,「這個模型」也只會指涉到一個東西,就是那個1:1的阿爾馮斯模型。

在這些詞裡面,我們會區分出專有名詞(或譯專名,proper name)和確定描述詞(definite description)。

像「牛頓」、「台南市」和「白宮」這些就是專有名詞。而根據羅素,確定描述詞是指有「The so-and-so」這種結構的詞,安萍牌破爛翻譯是「那個怎樣怎樣的東西」(「那個」在中文裡面常被省略),實際的例子是:「中華民國第十二任總統」、「全世界領陸面積最大的國家」、「寫出你正在讀的這篇文章的傢伙」、「在西元2009年十月被安萍用腳踏車撞而且是灰色的路燈」。

述詞(predicate):

把一個語句裡的單稱詞拿掉之後剩下的東西就是述詞。例如「雪是白的」這個語句裡,把單稱詞「雪」拿掉,我們就可以得到「x是白的」這個述詞;從「烏龜會飛」這個語句裡,我們可以得到「x會飛」這個述詞;從「石內卜比白鹿性感」這個語句我們可以得到「x比y性感」這個述詞。

「x是白的」和「x會飛」這類只有用到一個變元的述詞我們叫它一元述詞;「x比y性感」、「x是y的媽媽」這類用到兩個變元的述詞我們叫它二元述詞;依此類推。


*1:嚴格來說這不是個精確的定義,要說明清楚得用到述詞邏輯,但我實在太蠢了只能寫出循環的定義:單稱詞就是能合法地放進述詞裡的xyz等變元的東西(而述詞裡的xyz這些變元哪來的?就是把語句裡的單稱詞拿掉後產生的)。對不起我是笨蛋。

***

以下開放造詞練習。範例,
專名:羅伊.馬斯坦古
確定描述詞:鋼之鍊金術師裡雨天無能的傢伙
二元述詞:x喜歡看y穿迷你裙

12.22.2009

指涉與等值替換失敗

什麼是指涉物(reference)?

一個單稱詞或述詞或語句的意義,就是這個單稱詞或述詞或語句的指涉物。不過單稱詞或述詞或語句的指涉物到底是什麼,哲學家們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根據Frege的看法,「雪」的指涉物是天冷的時候從天上掉下來、白白軟軟的東西,「x是白色的」的指涉物是我們對白色的概念,而因為「雪是白色的」這句話為真,所以這句話的指涉物是真。而羅素會說,「雪」的指涉物是天冷的時候從天上掉下來、白白軟軟的東西,「x是白色的」的指涉物是白色這個性質,「雪是白色的」的指涉是雪是白的這個命題

另外還有一個動詞是「指涉」(refer)。我們會說,「雪」指涉到(refer to)天冷的時候從天上掉下來、白白軟軟的東西。

以下為了討論方便,只舉單稱詞當例子。

當兩個單稱詞指涉到相同的指涉物,他們就是有相同指涉的詞(coreference),例如「孫逸仙」和「孫文」都指到同一個人、「雪」和「snow」都指到同樣的東西。

照理說,如果兩個單稱詞有相同的指涉,那麼我們在使用這兩個詞的時候可以任意替換而不會改變句子的意義:
雪是白的。
snow是白的。
等值替換後這兩句話仍有相同的意義,這兩句話的真假值也一樣。但有時候我們把有相同指涉的詞替換時會出現替換後真假值改變的情況,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等值替換失敗(referential opacity),例如:
A.
我的阿嬤認為雪是白的。
我的阿嬤認為snow是白的。
B.
克拉克走進電話亭,然後超人走出來。
克拉克走進電話亭,然後克拉克走出來。
在A.中的語句我們稱做間接脈絡下的語句;B.中的則是簡單(simple) 語句(我都叫它直接脈絡,但是我不確定語言哲學家會不會這樣稱呼它)。間接脈絡大概是指用到以下這些東西的語句:
  • 態度(簍雷想吃鹹酥雞、簍雷希望鹹酥雞攤今天有打折)
  • 模態(鹹酥雞攤今天可能沒有開、沒買到鹹酥雞的簍雷必然很傷心)
  • 引用(簍雷說「沒吃到鹹酥雞我絕望啦」)
而簡單語句是指沒有用到上述那些東西的語句。

在A.中第一句為真,但我的阿嬤從來沒學過英文,所以明顯地第二句為假;在這裡原本為真的語句經過等值替換後真假值卻改變了,等值替換失敗。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在於,噢只要我阿嬤學到snow的意思就是雪,等值替換就不會失敗了啊;而在於,我們在「雪是白的」這句話裡做等值替換不會失敗,然而當我們用同一個方法為「我的阿嬤認為雪是白的」做替換的時候卻失敗了。用的明明是同一種方法,為什麼前者不會改變語句的真假值,後者卻會呢?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在B.中雖然克拉克和超人是同一個人,但我們會覺得兩句話有不同的意思,在這裡等值替換也失敗了。

間接脈絡下的等值替換失敗,Frege用sense說明Russell則是用確定描述詞理論解決

簡單語句的等值替換失敗則是在1997年由Jennifer Mather Saul提出來,她提供了區分語意和語用的方式來說明。

相關文章:
等同替換失敗 - Thinking

12.15.2009

Blogger Hacks

為了提醒自己那些東西在哪裡找到而寫的
  1. 右上角的調整文章字體大小,來自這裡
  2. 左上角,文章顯示完整∕摘要∕標題,來自這裡
  3. 留言編號,這裡。但是做出來的編號的連結沒辦法連到該留言。
  4. 移除上方blogger導覽列,這裡
  5. 最新留言,這裡
  6. 從別人列的blogger hacks清單裡找來的:雞蛋糕思方
  7. LinkWithin的相關文章,這裡

12.14.2009

唯物論和唯心論

唯物論(materialism)的主張是,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佔空間的、具體的物質組成,因此唯物論者不會主張有靈魂這種不佔空間的東西存在。

而通常主張物理論(世界上的所有現象都可以用科學解釋)的人也會是唯物論者。

另外有一派主張是唯心論(idealism),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依賴心靈而存在。如果一顆樹在森林裡倒下了,而且它倒下的時候方圓百里內都沒有任何生物,那麼這棵樹倒下的時候會有聲音嗎?唯心論者會說,因為沒有任何具有心靈的東西感覺到聲波,所以沒有聲音。

12.06.2009

顏色

形上學讀書會,這次的章節是顏色。哲學家都同意世界上存在顏色,但顏色性質到底在哪裡勒?當我們說x是某個顏色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為了討論方便我們舉個例子:當我們說蘋果是紅色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說什麼?

課本裡提到四種主張,分別是顏色客觀論(objectivism)、顏色主觀論(subjectivism)、顏色幻覺論(color-property illusionism)和我不知道怎麼翻譯的independent ambiguism,暫且叫它獨立歧義論好了…

客觀論者說,紅色的性質存在於外在世界的物體上,當我們說蘋果是紅色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蘋果有紅色的性質(而我們視覺經驗中的紅色,只是經驗到紅色的感覺,只是感覺,而不是真正的紅色的性質)。

主觀論者說,紅色的性質是指經驗到紅色的感覺,當我們說蘋果是紅色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蘋果讓我有經驗到紅色的感覺(而不是蘋果本身有紅色的性質)。

幻覺論者說,只有蘋果看起來是紅色的這個性質,不能再從這個性質裡分析出紅色的這個性質,紅色的這個性質不存在。當我們說蘋果是紅色的時候,我們的意思是,如果一個視力正常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看到蘋果,這個人會有蘋果看起來是紅色的的視覺經驗。

獨立歧義論者說,就像「馬路」至少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紅色長長有一堆腳的被踢一下就會捲起來的小蟲,一個是指跟交通有關的東西)一樣,紅色的性質也是歧義的:1.物體上面有紅色性質,2.感覺經驗也可以有紅色性質,3.波長620~740nm的光也有紅色性質;而且每個性質都可以在另外兩個性質不存在的行況下仍然存在,例如,一顆紅蘋果放在桌上,就算沒有光線照射也沒有人看見那顆蘋果,那顆蘋果仍然有紅色的性質。當我們說蘋果是紅色的時候,我們的意思可能是,蘋果本身有紅色的性質,或蘋果讓我有紅色的視覺經驗,或蘋果表面反射了波長620~740nm的光讓我有紅色的視覺經驗。

課本裡提到了對客觀論和主觀論的反駁,我一直覺得它提到的對主觀論的反駁(其實也不算反駁,只是主張主觀論和唯物論不能同時為真)很蠢:
  1. 唯物論是對的(前提)
  2. 有關顏色的經驗都是大腦狀態(根據1)
  3. 但是顏色的經驗絕對不是大腦狀態,因為當我看見綠色樹葉的時候,我的大腦上並不會出現綠色(事實)
  4. 顏色經驗不是大腦狀態(根據3)
  5. 唯物論是錯的(根據1、2)
拜託,到底有誰會把唯物論的顏色經驗都是大腦狀態的說法照字面上解釋成,我有看到長頸鹿的視覺經驗,若且唯若,我的大腦會出現黃色和黑色(唔,或許這些顏色還會排成一隻長頸鹿的樣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