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形可以用不斷地重複某個簡單的動作做出來,例如科赫雪花(Koch Snowflake):

於是有人猜測,可能基因(還是DNA?)的工作就是不斷地重複某個簡單的步驟,畢竟遺傳物質這麼小,大概沒辦法攜帶很複雜的指令吧?所以生物才會長得跟碎形畫出來的東西很像。
我的想法:
不管這個猜測是不是對的,我覺得想出這個猜測的人真是有想像力耶,我大概沒辦法從有些碎形跟生物的樣子好像噢想到搞不好生物會長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碎形。
這本書上滿多東西都看不太懂,我猜是因為自己的背景知識不夠,真可惜。
包涵了指涉到不存在的東西專有名詞或確定描述詞的語句,為什麼會有意義?武則天就是武則天。我們會覺得第一句是廢話,第二句讓我們多知道別的事情。為什麼呢?根據確定描述詞理論,第二句可以分析成這樣:
武則天就是武媚娘。
這個分析可以告訴我們,x是武則天和x是武媚娘這兩個不同意義的述詞只對同一個東西為真,新資訊就是從這裡來的。
- 至少存在有一個東西是武則天。
- 只有一個東西是武則天。
- 任何是武則天的東西就是武媚娘。
當我說「武則天的鬍子是粉紅色的」的時候,根據確定描述詞理論,這句話可以被分析成,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武則天的鬍子,而且這個東西是粉紅色的。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要如何應用到,包涵了指涉到不存在的東西的確定描述詞的語句上?
羅素會說,這句話當然有意義啊,雖然這句話是錯的,因為事實上武則天沒有鬍子。
排中律是指對任何命題P來說,(P∨ ¬P)為真,白話就是要嘛P是真的要嘛P是假的。「x不存在」這樣的語句要怎麼為真?
可是「武則天的鬍子是粉紅色的」和「武則天的鬍子不是粉紅色的」兩個命題看起來都為假,因為兩種說法好像都蘊含了武則天有鬍子。排中律怎麼辦?
Russell說,如果P是指武則天的鬍子是粉紅色的,那麼¬P應該是:不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武則天的鬍子,而且這個東西是粉紅色的(而非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武則天的鬍子,而且這個東西不是粉紅色的)。
Russell認為,如果句子裡的單稱詞沒有指涉到任何東西,那麼這個句子沒有真假值。那麼根據他的想法,
武則天的鬍子不存在。如果武則天的鬍子真的不存在,那麼上面這句話就沒有真假值,談不上為真。
Russell說,這樣想不對啦,「存在」是量詞,不能當成述詞用。當我們說「x存在(或不存在)」時,不是在歸屬「存在(或不存在)」這個性質給x,而是說世界上沒有東西可以被x指涉到。
(1)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雪,而且我的阿嬤認為這個東西是白的。在第一種解釋下,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雪不在阿嬤的信念裡,而在第二個解釋下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雪在阿嬤的信念裡。因此如果把「雪」等值替換成「snow」,在第一種解釋下等值替換不會影響阿嬤的信念內容,替換會成功;在第二種解釋下因為等值替換會改變阿嬤的信念內容,所以替換會失敗。
((∃x)[Sx∧(∀y)(Sy→x=y)∧我的阿嬤認為Wx])
(2)我的阿嬤認為,存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東西是雪,而且這個東西是白的。
(我的阿嬤認為(∃x)[Sx∧(∀y)(Sy→x=y)]∧Wx)
小安萍寒假時帶阿嬤去新年快餓國賞雪,借住簍雷家。因為小安萍餓語很爛費了千辛萬苦才見到簍雷,這時正巧下雪了,第一次看到雪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樣子的阿嬤很感動,於是她忍不住讚嘆說:「雪是白的。」以上就是間接脈絡中的語句在羅素的確定描述詞的第一種解釋下等值替換會成功小劇場鏘鏘鏘。
簍雷聽不太懂國語只好問我:「阿嬤認為什麼是白的啊?」
「噢阿嬤認為snow是白的啦。」
布袋戲的劇本都只有大綱,細節要靠主演自己補,有時候還會有突發狀況。
(野臺戲)
主演:戰況直直落,大家決定請素還真來幫忙。
後台:啊啊啊素還真的偶不見了不見了啊啊啊!!
主演:不巧地素還真不在家,大家只好另外想辦法。
Q:下雨時天花板漏水要拜什麼神?A:面桶拿來神。賭爛的事:
via朱家瑄的飲料杯封膜
簍雷:欸,施不全明天會不會去那裏?平常如果我們要讓溝通能很好地傳達訊息,我們會選擇說實話、說跟這個話題有關的東西、盡量把話講得清楚易懂等等這些溝通原則;但在剛剛那個例子裡,小隨得說反話才能向簍雷傳達正確的訊息,而且小隨知道簍雷的這個個性,但小隨卻故意不說反話的行為算不算違反和溝通原則?換句話說,不同的情境裡溝通原則也會不一樣嗎?(嘛,如果小隨不知道簍雷有這種個性,那麼我會說小隨要遵循的溝通原則是我們平常使用的原則)
小隨:他會去啦。
(簍雷走了,阿便把小隨拉到一邊)
阿便:靠,妳幹嘛跟他說實話啊,這樣他明天就不會去那裡,施大人就抓不到他了。
小隨:安啦,那傢伙的個性就是你跟他說P是真的,他就會相信P是假的。
(隔天發生的事證明小隨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