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實驗的結果跟理論不一樣耶。」有時候會有這種莫名的自信,不過總是後來發現是自己沒搞清楚作者在說什麼而搞的烏龍。
「這有兩種可能,要嘛你做錯了,要嘛你會得諾貝爾獎,你覺得是哪一個?」
「……大概是我做錯了。」
「老師,我覺得這個哲學家的理論怪怪的耶。」
「要嘛你誤讀了,要嘛你可以丟論文上一流期刊,你覺得是哪個?」
「靠,當然是投文章給期刊啊!」
哲學文章念到現在,我覺得讀英文哲學文章會遇到的困難至少有這幾個:
- 單字不認得。
- 就算一句話裡的單字都認得,還是看不懂那句話。
- 就算每一句都看得懂,還是搞不清楚作者寫這些句子的目的。
- 就算知道作者寫這些句子的目的,還是搞不清楚這些句子如何達到那個目的。例如,我知道這個例子是用來反駁這個理論,可是為什麼對這個理論而言它會是個反例啊。
- 進階:前四點都沒問題的話,可以考慮挑戰「想想看作者顧慮到什麼事,所以他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
我覺得相應的解決方法大概是這樣:
- 去查單字吧。不過有些單字只有哲學家在用,或哲學家的用法和一般人不一樣,這時候可以考慮上史丹佛哲學百科查查看;有些單字是作者自創的新用法,這時就看作者有沒有定義,然後多看看作者怎麼用這個字。雞蛋糕大叔寫了一篇遇見一個哲學詞之後我該怎麼辦?可以參考。
有些字是和介系詞組成一個片語,如果我不太清楚到底是哪幾個字組成的片語,我會試著把可能的組合都丟到google字典查查看。例如文章出現「... in spite of...」,我會試著查「in spite」、「spite of」和「in spite of」,看看哪個比較通順。
. - 我想這是沒有把句子的結構搞清楚,或是還沒習慣作者怎麼用字遣詞(例如「Harry rounded, said"blah blah blah."」裡面的「rounded」是指睜大眼睛)。前者的話,抓語句結構從動詞開始抓大概比較快,然後(如果有的話)看看主詞和受詞是什麼、哪些是用來補充說明的that子句或關係代名詞;後者的話多看幾次說不定就會頓悟了,或者去問別人也可以。
. - 通常哲學文章的結構是這樣:先說明這篇文章要解決什麼問題,接著說明某個理論的內容是什麼,然後講解這個理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則是回應這個理論可能遭到的反對意見。其中穿插對某個概念的定義、消除歧義的說明、幫助理解的舉例、指出其他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理論的缺點等等。這時候雞蛋糕大叔提供的解決方法還滿不錯的:找關鍵的結構字。例如看到「counterexample」大概就能知道接下來的句子是用來描述對某個理論的反對意見。
. - 關於這個我也只能等待神人來救我了,RAmen。
關於定義,作者講了定義後,通常我沒辦法馬上知道這個定義蘊含了什麼結果、這個定義可以幹嘛,這時候我通常只能指望作者多舉一點例子給讀者看。
另外,就像頌說的,不要期待念一次就可以讀懂文章。
另外,就像頌說的,不要期待念一次就可以讀懂文章。
一步一步讀懂作者要幹嘛真的滿辛苦的,有時候我連最基本的搞清楚某個概念都做不到,不過如果哪天能讀完的話大概會很有成就感吧。每次上侯維之的課總會有種「靠,他一定是把整本書都搞清楚以後才來上課的真是太神了!」(我的意思不是其他老師沒搞清楚就來上課,而是侯維之真的是一頁一頁一段一段的講解,其他老師通常是挑重點講)。
(跪求)有誰可以提供第四關的攻略嗎?
找一款好玩的電動來抒解抒解壓力,很快頓悟。
ReplyDelete遇到這種情況,如果不是作者沒道理的話,有人可以問或者討論就討論,課堂讀物的話就問老師,再來就是靠自己多讀幾遍了。聽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可是多讀幾遍真的會有不同結果。
ReplyDelete(至於其他有什麼了不起的方法,得另待高人了。)
順便問個問題:像你提到的一頁一頁一段一段講解的老師上課會不會有課講不完的問題?
ReplyDelete對於四的攻略,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人一起讀一起討論,但是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在讀的文章,也不方便找到同伴討論的話,我的方法可能是比較笨的,那就是反覆閱讀。除了在一次閱讀中間反覆閱讀前後相關的段落做比較;在讀完完整的一次之後,休息一陣子再重新讀一次,通常會發現不同的觀點或角度。這事說起來有點神秘,但其實挺有效的。
ReplyDelete撇開神秘學不談的話,反覆閱讀必須搭配筆記,例如妳看不懂作者舉的反例為什麼可以反對前面的某個論點,妳就想辦法那前面的論點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寫下來,然後再把反例中相關的元素也用自己的理解寫下來,儘可能地從兩者的概念定義寫成命題去做論證,如果做不出來,那就換一個理解的方式重寫一便再做做看。而修正往往可以從論證做不出來的關鍵處發現端倪,妳可能會發現如果反例不怎麼怎麼解釋的話,根本就不可能用來反駁前面那個說法;或者妳也可能發現,如果前面的說法不是如何如何的話,就不可能跟這個反例有關係。從這些地方著手去重新解讀,雖然很慢,但是通常都會有結論。
當然,這是比較笨的方法,所以,還是祝福妳可以找到更有效的方法,而且一定要和我分享。 XD
CP:
ReplyDelete侯維之講話滿快的,或許多少可以彌補一下進度。
我應該講得保守一點,我只知道他在上知識論的時候的確是一頁一頁一段一段講解,其他課我就不確定了。知識論課本是Richard Feldman的Epistemology,侯維之一學期大概能教,呃,一百三十頁(?)。
IsaacStein:
我有時候也會遇到第一次看不懂,幾天後再看一次就懂了的神秘情況。
謝謝你的建議,下次有時間的話我會試試看XD。
我的意見和IsaacStein差不多
ReplyDeleteCP:
ReplyDelete你是哲學小報的CP嗎?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Kris:
ReplyDelete沒想到還有人記得哲學小報呀 (# ̄▽ ̄#)
是呀我就是那個CP
我有試過從後面讀回來XD
ReplyDelete先搞懂作者想要得到甚麼結果
再看他的手法
有時候會比順著讀還搞得清楚XD
超詭異的~~~
蕭婉姿:
ReplyDelete原來還有這種方法!XD
CP:
ReplyDelete久仰。哲學小報對我影響滿大的,感謝你!
Kris:
ReplyDeleteMy pleasure.
第四關我提兩個方法,與IsaacStein所提的類似
ReplyDelete一個是仿照作者的例子與目的自己再製造幾個句子,以你的例子為例,如果一個作者的例子你看不出來為什麼可以反對一個理論,你可以做出「你認為可以反對這個理論的反例」以及「類似作者所題的例子」,然後將兩者相互比對,有時候可能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就懂了(因為自己舉的自己比較容易理解)。
另一個是回頭去念他句子的「目的」,有時候不知道句子為何可以達到目的是因為對於這個目的的理解不足,這時候回頭用1.2.3.來精讀目的,瞭解這個目的的前因後果理論效用,再回頭來看句子,也有助於破關。
豪:
ReplyDelete謝謝你,下次我會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