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ReadMore##

9.06.2010

The Meme Machine


我覺得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其中一些內容。

演化需要三個條件,可以被複製的東西(replication)、複製錯誤造成的變異、天擇。我們熟悉的可以被複製的東西是基因,然而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最後一章提出了另一個可以被複製的東西,瀰因(meme)。

有些生物,例如人類,有模仿的能力,在他們模仿的時候被複製的東西就是瀰因。例如我正在聽遊戲王的原聲帶,而且記下了其中某首曲子的某段旋律,這段旋律就是瀰因;我從別人那裏學到折紙鶴的方法,折紙鶴的方法也是瀰因。

模仿的方式至少有兩種,一種是模仿製作方法,一種是模仿成品。照著食譜煮玉米濃湯是前者,憑著玉米濃湯的味道來煮一份同樣的湯是後者。不過模仿成品的方式似乎比較困難,比較容易模仿錯。

瀰因和基因一樣,複製次數高的、比較不會複製錯的、被複製以後可以留比較久的瀰因比較容易被天擇青睞。有些生物學家在只考慮基因的情況下想破腦袋也沒辦法說明的問題,瀰因可以提供幫助:

人類的腦為什麼這麼大?
人在靜止的時候,大有兩成的能量用在供給只佔身體重量百分之二的腦子上。其他腦子沒人類大的生物都活得好好的,表示有小腦袋就足夠在世界上生存了,那為什麼演化會讓人類發展出大腦袋這麼耗能量的東西勒?除此之外大頭也容易造成難產。
作者說,模仿其他人類有演化上的優勢,例如如果簍雷有能力模仿別人,那麼把很會磨石器的人的技巧學起來,簍雷就可以省下慢慢探索石頭怎麼磨比較好的時間和力氣,然後去尋找食物或交配對象。而模仿需要比較大的腦袋才能辦到(?),因此有助於發展出大腦袋的基因在演化上比較吃香,連帶地,有助於發展出找會模仿的人當交配對象的基因也會比較吃香,久而久之人類的腦袋就變大了。
一旦生物發展出了模仿的能力,瀰因對該生物的生存就會變得很重要,在瀰因的壓力下該生物的腦袋就會越來越大。
為什麼人類會有利他行為?
這裡說的利他行為不是指親戚間無償的幫助或和陌生人合作以獲得好處之類的行為,而是指完全得不到任何生殖利益的利他行為。例如小隨出國到嘎嘎烏拉拉,並且在當地餐廳用過午飯後在桌子上留下小費;小隨知道她大概再也不會到嘎嘎烏拉拉國,大概再也不會遇到那個服務生,但小隨還是留下了小費。
從基因的角度很難理解為什麼會有這種無償的利他行為,畢竟,如果有某個族群是利他的,只要有個自私的個體混進去,自私的個體不必付出就能得到好處,那麼自私個體的基因就會在族群裡散布開來。
作者認為人類之所以會有利他行為是因為利他行為有助於散播瀰因。我們傾向親近對我們好的人、聽他們說話。此外我們有時也會以附和別人的意見當作回報,例如,受邀共進晚餐的客人如果忘記帶伴手禮,客人就會比較傾向同意主人說的話(我媽聽了後說:吃人的嘴軟嘛!)。利他的人說話時,除了表達他喜歡或討厭的書、覺得好吃或不好吃的食物、某某政客如何如何,也會宣揚自己幫助別人的理念;所以利他的人在散播自己的瀰因的同時,利他的想法也跟著散播出去了。
不過有時候可能會有奇怪的東西混進去,例如表面上利他,私底下淨搞些小動作的人,如果能不被抓到的話,他散布瀰因的能力大概不會差到哪裡去。
這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說人類通常會覺得有個發號施令、接受感官經驗的自我(self)存在:我選擇今天走左邊或右邊的路回家、我覺得很無聊、我跟電腦下圍棋結果被痛宰。但這其實是幻覺。人類之所以有自我的幻覺是因為,「事情是這樣這樣」、「我認為事情是這樣這樣」這兩個瀰因之中,後者比較容易被腦袋接受,腦袋也比較願意散布後者。

最後一章裡作者提供兩種選擇,一是理論上接受這具身體沒有自我,但日常生活中還是認為自我存在,二是理論和日常生活中都認為沒有自我。作者選擇第二種方式來過生活,而且提供他如何實行的方法讓讀者參考。嘛,沒有自我的生活,聽起來還挺有趣的,或許下次可以試試看。

書裡作者最常講的大概就是這句話了:想像某個世界裡面有很多腦袋,然後想想看哪些瀰因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找到定居的大腦並且散布開來。

這本書讀起來滿像哲學書的寫作方式。作者會先提出某個問題,說明這為什麼是個問題,接著提供其他人為了解決問題而提出的理論,並指出那些理論的缺點,最後告訴讀者瀰因的說明方式,而且提供預測結果方便大家檢驗;其中不時會穿插幫助讀者理解的例子、「我說的X是指這樣這樣而不是那樣那樣」的澄清。

相關文章:
瀰、Meme、Memetics - 哲學哲學雞蛋糕「我相信」的力量 - 哲學哲學雞蛋糕

0 feedback:

Post a Comment

為了避免辛辛苦苦寫的留言送出後就不見,你可以在送出前把它複製到別處。
如果留言一直沒顯示,可能是被系統當成垃圾留言擋下來。你可以寄信到右上角的信箱叫我處理。